2025年9月28日 三一主日後第15主日

海頓·巴特勒 神父

「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什麼是上帝的國?要理解我們的主話語的含義,我們必須追溯到創世之初。

在那裡,我們看到上帝如何使萬物美好,以豐盛祝福了受造物,並讓萬物,從天空的飛鳥到田野的百合花,都處於有序的生活之中。但創造的目的,大於其各部分的總和。它是要成為上帝的居所,一種宇宙性的聖殿,既表達又享受他的良善。

在受造物之中,他造了一個園子。他賜福於園中的豐盛果實,供亞當和夏娃享用。然而,主上帝也在園中為他們設下了一個信心的考驗,命令他們不可吃那一棵樹上的果子,邀請亞當和夏娃去信靠他,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可能渴望的東西。

然而,他們被蛇引誘,違背了命令,離開了上帝所賜予的生命樣式,轉而追求他們自己想要的生命樣式。被逐出伊甸園後,他們那源於想「能與上帝一樣」的僭越,催生了聖經所稱的「世界」,世界是在受造物中,人類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尋求「像上帝」的地方。

上帝把一部分受造物作為有限的疆域,讓他們在那裡進行這種試驗,同時也以悄悄的方式供養著他們,直到他們預備好被拯救的那一刻。眾所周知,這個試驗進行得並不順利。

與豐盛的受造物不同,世界的特徵是勞苦:試圖通過辛勤耕作獲取食物,或在痛苦中生育兒女,來重新創造上帝起初賜予的生命。

亞當的家族仍然帶著他們原始美善的印記,他們可以帶著渴望眺望美好的受造物,但他們自我創造的存在卻被他們為自己所造的貧乏世界所約束和敗壞。

相反,上帝的國是美好的受造物與它的創造主——上帝,以及所有生命的慈愛供應者——所建立的相通關係。

上帝的國環繞著我們破碎世界那扭曲、渺小的「反受造物」(anti creation),而不是反過來。這可能是一個令人驚訝的視角逆轉,但這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儘管世界可能充斥著看似無限的腐敗而變得可怕,但它總是有明確的界限、一個真實的開端和終結,因為世界最終依賴於唯有上帝才能創造和維持的美好受造物。

世界,如同罪和死亡一樣,是生命的匱乏。它自身並沒有生命。福音的好消息是,上帝的國已經闖入了世界。這是令人震驚的,不是因為世界對於上帝的國來說是如此陰沉和可怕,而是因為與上帝的國相比,世界幾乎不曾存在。

這就好比我們任何人試圖進入一個蟻丘。我們幾乎必然會在嘗試中將其摧毀。然而,上帝的國卻臨在了這個世界,而沒有將其毀滅,因為那國的君王使自己變得無比溫柔和卑微。

在這個微縮的世界中,基督遇見了人類,他們是掙扎求生的人,把事物當作上帝來侍奉,試圖否認和轉移自己對事物不足之處的強烈感知。對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人們,主說:「不要憂慮。」

我們的主在這裡所面對的,不是有時會使人殘疾的認知或神經系統疾病,而是那種普遍存在的、令人幽閉恐懼的驚恐:我們所有的辛勞都只是勉強維持著一切,我們所轉動的盤子終將開始墜落。

我們所有人內心深處都知道,我們不足以依靠自己,我們管理生活的系統充其量只是臨時的。與此同時,我們常常痛苦地抵制重獲平安和再次進入上帝邀請我們的美好受造物所需要的自我降服和謙卑。於是,我們被困住了。

然而,在世界之中,上帝的兒子變成了我們的樣子,將世界的全部焦慮擔在了自己身上,將那自我降服的考驗也擔在了那焦慮之中。在那裡,他以完全的信靠獻出自己的生命,好將新生命賜給這個世界。

主從十字架上標記了逃離世界及其一切焦慮的陷阱的出口,同時也標記了進入上帝的國及其一切平安的入口。

這就是我們要尋求的國度的義,正如聖保羅寫給羅馬人:「但如今,上帝的義在律法之外已經顯明出來,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信的人。」(羅馬書 3:21-22)

他又寫給哥林多人說:「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使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哥林多後書 5:21)

正如他在我們今天早晨的課文中寫給加拉太人:「但我絕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 6:14)

聖保羅啟示,十字架是萬事萬物所朝向的焦點。

十字架是世界的終結,因為它是世界生命的死亡。舊世界中的一切,無論如何假裝要逃避十字架,如今都被拉向它,就像水從容器的裂縫中流走一樣。整個世界要麼被主——那被釘十字架的主——吸入國度之中,要麼就在凝視著它所刺穿的那位時,走向終結。

對保羅而言,十字架的意義在於,它是真正屬於上帝那美好新造物的一切,與假裝屬於上帝但實際上屬於舊世界的一切之間的分界線。

在某個時刻,對於世界中的一切來說,十字架都會要求一個不妥協的回應。畢竟,我們不能「有點被釘十字架」。我們要麼與被釘十字架的基督聯合,與他一同承受國度;要麼就拒絕這樣做,留在正在消逝的世界中,變得越來越空虛,無論這聽起來多麼可怕。

聖保羅將這一觀察作為一個機會,向所有按著這個「準則」(rule)生活的人宣告平安。他在這裡使用的「準則」一詞提醒我們,與基督同釘十字架遠不止是一種模糊而虔誠的感覺。

相反,它意味著一種有規律的、有模式的生活,其秩序和方向在基督所啟示的現實中被重新定位。它不像我們可能突然做出的瞬間決定,「準則」意味著我們所有習慣的更新,從我們的禱告開始,延伸到我們與萬事萬物的關係。

最終,我們所有人都必須選擇:是遵循基督的準則,穿越這個世界,進入他的國度;還是遵循這個世界的準則,抵制基督,試圖自給自足,為自己而活。

正如我們的主所說,我們不能侍奉兩個主。然而,正是在最容易侍奉瑪門(金錢、物質)的地方,我們必須選擇基督和十字架。我們正是在那些看似最不相關的時刻做出這個選擇。

然而,正是在生活的日常經驗和焦慮中,我們做出了決定,是說:「主啊,我信靠你,請你掌管一切」;還是說:「上帝,請退後,我可以自己處理。」

今天早晨,我們所有人都有機會在這裡再次自由地獻上自己——我們的靈魂和身體、我們的焦慮和我們的瑪門。這樣它們就不會成為我們的主人。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再次迎回那位主自己,他依然是溫柔而謙卑的,他將自己的生命賜給我們,與我們一同居於世界之中,指引我們的腳步走在平安的道路上,賜予我們唯有通過犧牲才能找到的脫離恐懼的自由。

如果他願意如此慷慨地將這一切賜予我們,我們又有什麼美好的事物會認為他會扣留給那些耐心等候和信靠他的人呢?

正如耶穌所說:「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