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艾丹傳統事工

聖人列傳 12月26日 殉道會吏聖司提反

在二或三世紀末的《使徒憲章》中,已有提及聖司提反節慶,但未提及耶穌聖誕節,因為紀念基督誕生是後來才設立的。但在四世紀時,尼撒的聖格里高利將這慶節與聖誕節連結在一起。看哪,親愛的信徒們,我們一個接一個地慶祝節日。昨天天地之主宴請了我們,今天基督的追隨者又供養了我們。基督為我們取了人性,司提反為基督捨棄了人性。基督為我們降臨生命之谷,司提反為基督離開了人世。基督為我們被裹在襁褓中,司提反為基督被石頭掩蓋。」阿斯特里烏斯(Asterius)對這節日留下了一段文字。優西比烏也有提及此事。奇怪的是,在布赫里烏斯出版的舊羅馬曆書中,雖然記載了聖誕節,卻沒有紀念聖司提反,這本曆書屬於四世紀中期。聖誕節是從西方傳到東方的,而聖司提反節則相反。在聖良(St. Leo)的圣祭書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個節日。這節日在西方教會的推廣,很可能是因為在415年發現了聖司提反的聖髑,在此之前,西方並未見有這項紀念。此節日出現在托勒密西爾維烏斯(Kalendar of Ptolemy Sylvius)448年編寫的教会年历之中。聖司提反是使徒所選立的七位執事之首,協助他們處理日常事務,並照顧寡婦。他的希臘名字意為“花冠”,顯示他是希臘化猶太人。他的重要性在敘事中透過反覆強調的措辭表現出來。他「滿有信心和聖靈」(使徒行传6:5),「滿有恩惠和能力」(使徒行传6:8),他「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抵擋不住」(使徒行传6:10)。據說他行了許多奇蹟異事。

他因猶太人的煽動而被捕,並被帶到公會前。(使徒行传6:12)他那富有說服力的演說刺痛了聽眾的心,於是他被趕出法庭並被石頭打死。(使徒行传7:58)在他受難之際,他看見天開了,我們的主從座位上站起,站在天父的右邊,彷彿要迎接祂的第一位殉道者。(使徒行传7:55)主導他死亡的人是大數的掃羅,而司提反為謀害他的人所作的禱告得到了回應,就是迫害者掃羅轉變成為使徒保羅。根據最早的傳統,殉道地點是在耶路撒冷大馬士革門外,就是掃羅日後經過並奇蹟般歸信的那個城門。但後來的傳統則認為,死亡地點是在現今稱為聖司提反門外。

在415年,由卡法馬賈拉(Capharmajala)的司鐸路濟安和耶路撒冷宗主教約翰發現聖司提反聖髑的敘述,是一個為達成所謂虔誠目的而行騙的悲慘故事。這個令人羞愧的故事在此不必細述。此事記載於查士丁尼大帝的秘書馬塞利努斯所著的編年史(379-534年)中。

這些所謂的聖髑部分由奧羅蘇斯(公元418年)帶到米諾卡島,至今仍被保存和供奉。另一部分聖髑則被運往非洲的烏扎拉。但大部分骸骨於422年被保存在耶路撒冷一座奉獻給他的教堂中。在義大利的安科納,展示著一塊染有他鮮血的石頭,曾擊中他的頭部。在巴黎近郊的朗蓬,存有這位首位殉道者的一塊骨頭。在梅斯,有一塊染血的石頭,以及一個盛有他血液的瓶子。在哈爾伯施塔特,保存著一些他的血液和兩個指節。梅斯也有一些骸骨。在法國的伯明翰聖埃蒂安也有一些骸骨。還有一些則存放在維也納大教堂。

聖司提反因被石頭砸死,成為石匠的守護聖人。根據聖經描述他殉道時的記載:「在議會裏坐着的人都定睛看他,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因此在東西方藝術中,聖司提反總是被描繪成年輕無鬍鬚的樣子,只有西班牙例外,那裡將他描繪成留著鬍鬚、有著三十歲男子面容的形象。他通常被置於執事之首,有時甚至是全體殉道者之首。他穿著執事的襄祭披(dalmatic)等服飾,當然這是不符合他殉道時的衣著。他手持棕櫚枝和福音書,頭上、膝上、手中或書上放著一塊或多塊石頭;當這個特殊的標誌被省略時,很難將他與聖文森特(1月22日)區分開來。

在法國南部,聖司提反日被稱為「稻草日(Straw Day)」,源自當時某些儀式中對稻草的祝福。因此,在德國也被稱為「Hafer-Weyhe」,意思相同。在英格蘭北部,這一天被稱為「鷦鷯日(Wrenning Day)」,因為有用石頭砸死鷦鷯的習俗,這是對聖司提反殉道的一種殘酷紀念。在南部,通常舉行的鴿子比賽是古老儀式的遺留。在丹麥,這一天有時被稱為「第二聖誕日」。

返回「聖人列傳」

#聖人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