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艾丹傳統事工

第1章:教會的權威:在信仰上尋求保證

宗教事務中的權威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人對幾乎所有神學和教義問題的看法,都取決於他所接受的決定這些問題的權威。因此,本手冊將從介紹安立甘公教(ACC)的權威觀點開始。接下來的章節將使用和默認建立在安立甘公教對權威的理解上。讀者若從根本上同意本章結論,也應該不會對之後的結論產生嚴重困難。

聖靈是教會 所有教導的終極權威。但教會在實踐中如何分辨聖靈的旨意呢?當持不同觀點的人都聲稱出於“上帝之意”(God’s will)時,我們如何分辨孰是孰非呢?

上帝根據人類受造的人性來對待他們。這種人性既是屬社會的,也是屬歷史的。也就是説,不論男女,都和其他人一樣,生有時,活有時,死有時。教會也有這些屬人、屬社會、屬歷史的層面,所以教會可以持續基督“為我們世人、為救我們”(原文引自《尼西亞信經》中的“for us men and for our salvation”)的做工。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因為她存在於人類的社會和歷史中。因此,透過教會生活中某些制度和歷史上的特徵,以及教會在人類世界中經久不衰的言行,也能窺見聖靈意志的一鱗半爪。上帝的話語持續借着屬人的事物活在我們中間。聖靈也永遠不被侷限於各種機構和書籍中,但聖靈不可避免地通過這些東西來教導人們,因為它們符合人類受上帝所造的人性。

安立甘宗徒歷來承認教會權威的三重來源:聖經、理性和傳統。這三者中的每一個都有一種優先權,每一種都在其功能上有所不同,並且各自依賴於另外兩種。在辨別和運用這些權威的過程中,安立甘宗徒根據論寧斯的文森特(Vincent of Lerins,天主教譯名:萊蘭的樊尚)在公元5世紀制定的如下原則謀求共識:我們應堅守那普照的、永久的、一切人信奉的信仰,因那是至真且普適的(原文:that is truly catholic and is to be believed which has been believed always, everywhere, and by all ,同時附有拉丁文原文:semper, ubique, et ab omnibus)。也就是説,若某一特定的教導,是古已有之,並且已被廣泛接受和傳講的,不僅僅是在這個或那個教會,而是許多教會通過時間和空間達成的共識,那麼它也最有可能是聖經、理性和傳統的真實體現。共識傳講的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古大公教會普世會議的教義定義。這些定義最初是由代表全體教會的大公會議達成的,然後隨着時間的推移,整個教會以一致同意的方式接受了這些定義。

聖經之所以有優先權,是因為它是上帝獨特自我啓示的獨一記錄。尤其是聖經,是瞭解耶穌基督話語和教導的唯一可靠途徑,也是使徒們關於耶穌基督的信仰和教導的唯一可靠記錄。基於這個原因,安立甘宗徒歷來認為,對於得救所必需的一切來説,都是可以從聖經中證明或者至少被證明是牢固地基於聖經的(參見《公禱書》[1928年美國版],第533、542、554和603頁)。其他的信條可能是真實的或對於教會成員來説是重要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對於得救來説,它們不是絕對必要的。安立甘宗徒也歷來堅定地把信條或基本教義(在聖經中以微言大義的形式明確確立的)與敬虔的觀點、無關緊要的事實以及無關緊要的其它事宜區分開來。

在這件事上,建議可以同時從兩個方面看待教會的教導,這也許對讀者有所幫助。一方面,教會的教導都是互相聯繫和支撐的,就這一點來説,教會的權威具有廣度,教會的教導所包含的教義遠超出聖經中明確記載或暗含的那些對得救所必不可少的教義。另一方面,教義的增加,特別是基本教義的增加,可能是有害的,並會給接受教會的核心教導製造障礙。就這一點來説,強調最清楚的載於聖經且重要的教義,就大有助益,同時將其它的教義獨立於這些必要的教義外,按照“必要的”到“重要的”,再到“略微不重要的”又歸為幾個等級。新教徒們歷來未認識到,整個教會的教導本身,就像在大公教會的各種傳統共識中所闡述的那樣,是緊密相連的。而羅馬公教友則歷來傾向把輔助性的教導和相當無關緊要的教義闡述,近乎與有明確聖經基礎的事宜等量齊觀。

圣经本身并不是启示:在教会中的圣道化身(译者注:原文为God incarnate)和圣灵才是上帝的自我启示。但圣经是这个启示的记录,也是传统成长的根基。

理性也有一种优先权。“理性”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但这里所说的“理性”至少意味着理解和使用人类语言和抽象概念的能力;遵循逻辑论点,做出有效推论,发现论点中的谬误,以及综合信息和论点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性,显然是不可能读或听圣经的。同样,对于掌握圣经中经文的意义,理解上下文中的特定段落,调和明显的矛盾,理性也是必要的。更通俗地说,安立甘公教友力求讲理。也就是说,安立甘公教友寻求用合理的讨论和逻辑论证来对宗教情感和经验进行平衡。虽然基督教的启示有部分是超越理性的,但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反理性的。一种教义可以从揭示一些理性本身无法发现的东西开始,比如三位一体。然而,一旦这种教义被揭示出来,它的意义就可以,而且应该被理性反映出来。如果说圣经是基督教教义启示的主要来源,那么理性则是掌握、理解、发展和运用这些教义的主要工具。圣经不能解释自己。它的意义不是不言自明的。理解和解释任何事物,包括圣经,都需要理性。但这种理性必须以恩典为灯塔,这实际上意味着,要避免重大错误,就必须密切关注圣经和传统。

教会的传统也有一种实际上的优先权,因为传统总结了在我们之前的许多时代教会对圣经的合理解释。自从基督应许永远与他的教会同在(马太福音28:20)并引导她进入一切的真理(约翰福音16:13),安立甘公教友历来认为基督教传统的巨大权重是导向基督的心(译者注:原文为the mind of Christ)和正确解读圣经的可靠指南。受圣灵启示的教会,是基督在世上永存的临在,而传统则是对教会受圣灵感动的意念的记录。传统是对于圣经的解释,并且是对过去关于圣经的因明的总结。对理性和神学传统的强烈尊重,使安立甘公教不同于许多形式的新教,并赋予了安立甘公教特有的气质。

此外,传统不仅仅是一堆著作或思想。教会中的祈祷和崇拜都是所有神学的根基。从使徒时代到现在,充满优雅的礼拜式,基督徒们充满恩典的祷告,以及圣徒们充满恩典的生活,都是更广义上的传统。各信经和各大公会议的精神在其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圣经不能完全脱离传统而独立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正是那些受圣灵启发的教会决定了哪些书应该包含在圣经中。换句话说,传统定义了什么是真经,也定义了什么不是。如果没有传统,圣经的内容和解释都会遭到彻底的怀疑。没有传统(广义上的定义包括了教会的崇拜生活),圣经也就没有了来龙去脉,只是一通僵死的文本1

由此可见,圣经、理性和传统的三重权威是相互支撑的。这三者的组合是强健且稳定的,而分裂这三者的宗教运动则是不稳定也不可靠的。安立甘宗的三重来源说可以用三轮车或有三条腿的凳子作比,它比独轮车或只有一条腿的凳子更为稳定。也许比喻成“三股合成的绳子”更为合适,正如圣经所说,“不容易折断”(传道书4:12):当两条或三条绳子合成一股时,它们所能承受的重量比它们各自所能承受重量的总和还要大。安立甘教友所理解的教会三重权威和相互支撑的来源也是如此。寻求共识也带来了稳定,因为整个教会真实可靠的传统不为教会所处当时的大流所左右。那些坚持三重来源和万世通理(consensus of the ages)的人,不会“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以弗所书4:14)。

因为安立甘公教肢体相信源自圣经的永恒不变的教理的独一权威,虽然并非一成不变,但他们对神学的基本理解是保守的。安立甘公教肢体持守“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大书1:3)。这种信仰的基本教义从未改变,因为它们是“一次交付”的。然而,我们对这些教义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举例来说,在大公教会最初的几个世纪里,大公教会于圣经中辨析出了基督的神性,并将这种神性定义为:基督是“在万世之前由父所生”、“从上帝的上帝”和“与父一性”(尼西亚信经)。大公教会的三大信经,即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他拿修信经,确立了她关于这些基本教义的最重要的结论(见本书附录B)。对这些教义含义的神学反思,可以有发展和延伸,但这种发展不能与教义的基本表述相矛盾。例如,“基督有是受造物的可能性”就永远被教会的教义和信经排除在外了。虽然对基督的神性及其所有含义的理解是发展的,但它也不是随意发展的;与使徒所传的主教制教会相比,也许只有时代本身,是在与万世通理的相左中,以光怪陆离的方式发展。

这种关于权威的观点蕴含着神学中的一种方法。从安立甘公教对权威的理解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回答宗教问题并在信仰问题上获得确信的方法。此外,三重来源说、以与保存使徒统绪的教会寻求共识为指导,也为神学提供了许多的实质和内容。例如,通过理性和传统所理解的圣经也包括一些具体的史实主张:有一个真正的人名叫耶稣,他借由一位童贞女以超自然的方式所怀。“传统”包括早期教会的教父们和普世大公会议对信经、经文的权威定义和解释。“理性”包括常识、合理性和系统逻辑。安立甘公教对权威的理解既阐述了基督徒如何去学习相信什么,也阐述了尤其应该相信什么。

总而言之,权威最初且独一归于上帝之意(God’s will),而圣经则是关于上帝之意在许多方面的独一记录。圣经本身是借由理性和传统来理解和领会的,而这三重来源则是相互支持并互相影响的。圣经真理的最佳指南以及合理和符合传统的理解,则是使徒所传的主教教会贯穿时空而达成的共识。这些真理被权威地总结在教会的信经中,并在普世大公教会更全面的教导中加以详述。信经、大公教会和他们的教导,反过来也要与教会的圣经、理性和传统并行不悖地理解和反思。

本书的第三章将根据如上对权威的理解来说明圣灵是如何引导教会形成其特有的教条、教义和信仰的。第四章将展示本教会如何敬拜上帝,以及本教会如何理解上帝是怎样沿着如上所述,对权威的定义和阐述所确立的路径,将祂的恩典倾注到我们心中的。无关紧要的风俗习惯、神学上的各种流行的和偏重,以及我们可以称之为“小传统”(small “t” traditions)的东西,都可能改变,而且肯定会有发展,但教义和传统只会水涨船高。

此外,安立甘公教认为,权威尤其存在于作为使徒继任者的教会主教之中。这种权威不单存在于任意某个主教身上(见本书附录C),甚至不存在于整整一代的主教身上。相反,它取决于世界各地和历代主教的共识。最可靠的教诲,是由那些可以追溯到使徒和他们的直接继承者的,身在世界各地的教会所教导的。

这种使徒统绪的理论在公元二世纪首次被明确地阐明。大约在175年,赫格西仆(Hegesippus)列出了一系列可以追溯到使徒们的具有统绪的主教名单。在同一时期,里昂的圣爱任纽(St. Irenaeus of Lyons)试图排除那些因误归为使徒著作而获支持的异端。圣爱任纽指出,真正的圣经及其解释,是通过存在于各主要教会(principal churches)内的持续继承来保存的:信仰是被“使徒所留下而为教会历代相承的长老们所保守的”2。圣爱任纽写道:因此,如大公教会所展示的,我们必须听从教会中的长老,他们是承继众使徒的,并且他们和那些承继监督职的,也按照天父的美意领受了可靠之真理的恩赐。3

虽然使徒统绪早在2世纪已经被明确地表述出来,但对安立甘公教来说,这仿佛已经同时蕴含在基督对使徒们的应许和上帝通过使徒们赐予教会的恩赐中。并在几封新约书信中强调通过众望所归的领袖(authoritative leaders)传下健全的教义。这种关于使徒统绪的信仰并不意味着在使徒继承中,没有主教的教会肢体在任何事情上都是错误的。而是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是通过敬拜和行圣礼来履行职分。本书第五章将展示安立甘公教对上帝和上帝赐予我们的恩赐的启示:既然我们是这样相信上帝的存在和作为的,我们就必须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来回应。

  1. 东正教认为传统本身包含了圣经,这是表达本书中提出的“圣经和传统相统一”的另一种方式。然而,我认为,只要传统的实际优先权得到承认,且理性担当起了本书中定义给它的本质工具性角色,安立甘宗关于“三重来源”的观点就是有用且能够很好地表达事情的真相的。教会首先是作为基督有生命的身体而存在。传统是对教会生活和信仰的真实的描述。这一圣经所见证的真实,是信仰事宜的基本和根本权威。理性,在这样的生活和信仰中得以被正确地理解、反思并寻求活在这样的生活和信仰中。

  2. 《反异端》 第三部三章第二节,中文翻译出自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的《尼西亚前期教父选集》,下同。原文:the faith ‘is guarded by the succession of elders in the churches’ (Adversus Haereses, III.2.2.)。

  3. 《反异端》第四部廿六章第二节。原文:obedience is due to those presbyters who, as we have shown, are in the succession after the Apostles, having received, according to the will of the Father, a certain gift of truth. (A.H., IV.26.2)。

#安立甘公教會之信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