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三一主日後第十七主日

安得烈·马斯特斯 會吏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我們今日的福音經課是對法利賽人的領袖們說的。教會時不時會指定一些經課給我們,而這些經課正是針對那些曾受耶穌嚴厲批評的人。教會藉此給予我們一個內省的機會,因為,耶穌所認為法利賽人缺乏的,終究是他們內在的光景。

在這段經文中,法利賽人的領袖們對耶穌在安息日治好一個人感到不滿。他們的論點是:規矩必須一成不變地遵守。他們主張律法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特徵,甚至是這個民族的決定性特徵。以色列遵守律法,而羅馬不遵守。

耶穌稱讚他們對律法的投入。在《馬太福音》五章20節中,祂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絕不能進天國。」法利賽人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但尚未到達終點。我們的主說,他們的義必須被「超越」,而不僅僅是「達到」。

那麼,法利賽人在遵守律法上,到底缺少了什麼?原來,定義以色列的,並非律法本身,而是以色列與上帝之間那獨特的關係。律法促進了這種獨特的關係,它將敬拜聚焦於上帝,並建立一個以彼此相愛為特徵的社群,其中有權勢者被賦予責任,去關懷社會邊緣的人,例如寡婦和孤兒。而耶穌的事工似乎將這份關懷延伸到了罪人和稅吏——這些人都是祂飯桌上的常客。

上帝關心律法的最終目標,也同樣關心我們如何達成目標。對上帝而言,僅僅遵守律法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以正確的方式去行。因為,如果我們在守法時成了一群殘酷的人,那我們就沒有建立一個以愛罪人和稅吏為特徵的社群,因此,我們就沒有像耶穌那樣成全律法。對上帝來說,目標與方法都必須出於愛。

法利賽人遵守了律法,但他們的動機是敗壞的。他們遵守律法並非出於愛,相反,他們的動機似乎暗示著對他人的潛在仇恨。這種對他人的仇恨,源於法利賽人最終仇恨並拒絕了上帝。其結果就是,一個國家的領導層利用底下的人民來維持自己的高位。而最終,以色列看起來與羅馬並無二致。

是上帝設立了安息日的規條:「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然而,是法利賽人用額外的規條來裝飾這條律法,將在安息日行善排除在外。今天,耶穌邀請法利賽人思考,他們自己又會如何在情理之中,不遵守自己訂下的規矩。祂指出他們更願意拯救自己的牲畜,卻不願將一個病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法利賽人對為他人行善不感興趣。他們用律法作為武器,來攻擊稅吏、罪人,以及國中的其他人,甚至將這武器對準耶穌自己。耶穌在安息日治好這個人,並不是祂破壞律法的例子;恰恰相反,這是祂成全律法的例子。因為耶穌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

所以,事實證明,我們沒有任何一天可以停止向他人顯出愛與仁慈。律法並非某種我們可以拿來對付敵人的神聖武器。更重要的是,愛人就是成全律法。在婚宴客人的比喻中,耶穌最終指出,用律法作為不憐憫他人的藉口,就是一種謙卑的缺乏

謙卑,是在與上帝和他人的關係中,對自己有正確的看法。驕傲,則是任何與此相悖的自我觀。法利賽人將自己視為婚宴上最重要的賓客,期望他人來服事他們,並用律法來為自己的地位辯護,但事實上,他們蒙召是去服事。他們蒙召,是要成為罪人和稅吏的醫生,為他們提供支持,引導他們歸向上帝,並幫助他們遵守上帝的命令。這是耶穌根據祂自己的事工,對他們職分的詮釋。

我們的主藉著道成肉身,以及在祂受難、被釘十架、下降陰間的那日,親自坐上了婚宴的末位。祂的動機並不是要嘗試一下做人的滋味,也不是為了向我們展示只要足夠努力,無罪的生活是可能實現的——順帶說一句:「耶穌能做到,你做不到,真可惜」。耶穌的動機,是出於對祂創造物的愛,以及一份渴望,要醫治祂的受造物,並與他們永遠同在。

因著這份謙卑,天父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正如《啟示錄》十九章所提到的,天父已將耶穌從最低的席位移到羔羊婚宴的最高席位上。

需要澄清的是,我們並未被允許去破壞律法。然而,我們要記住,我們無法成全律法,成全律法也並非我們的工作,這件事耶穌已經完成了。律法對我們的目的,是要帶領我們謙卑。律法如同一面標準,我們可以用來衡量自己,也是我們渴望達成的目標軌跡。對全人類,包括法利賽人而言,律法是為了向我們顯明,我們都虧缺了上帝為我們所定的標準,並在理想情況下,帶領我們到一個悔改之地。

我們的工作,是在我們未能遵守律法時,去悔改並祈求恩典。這需要謙卑,要求我們自覺地在宴席上坐到較低的位置。但是,耶穌看見我們的謙卑與悔改,會藉著祂的恩典將我們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更像那位坐在首位的基督。

律法的正當用途,是將我們帶到上帝面前謙卑的地步,在那裏,上帝賜予我們恩典,使我們能重新站立,並在信心中持守到底。正是在與上帝親密的同在和禱告中,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失敗,卻也同時被上帝接納。儘管如此,在感恩之中,我們被轉化,並被賜予恩典,使我們能離罪前行。

我們被勸勉,要將我們從上帝那裏領受的同樣恩典,顯給他人看。這就是世界如何得知,我們的上帝確實愛他們。這正是法利賽人所缺少的。他們不憐憫他人。若如此行,古時的以色列人又怎能知道,他們的上帝是愛他們的呢?

在祈禱之中,我們處於最謙卑的狀態。我們作為祂忠誠的僕人來到上帝面前,將自己呈獻給祂。在上帝面前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是:沒有祂,我們什麼都不是。沒有祂,我們就沒有存有或目的,而禱告正是體現此觀點的極致行動。在禱告中我們記念,在禱告中我們進入上帝的同在,並記起我們應有的位置——那就是完全地倚靠祂。

一旦我們離開禱告,就在那一刻,我們開始忘記自己是誰,以及我們歸屬何處。我們走進世界,開始表現得好像一切盡在掌握,好像我們可以靠自己完成所有事,而不是倚靠那加給我們力量的基督。就在我們禱告停止的那一刻,驕傲不可避免地悄悄潛入,這是無法阻止的。

聖保羅吩咐我們要不住地禱告。這是一個何等高的標準。但唯有透過禱告,我們才能領受天父的恩典,這恩典是淨化我們動機所必需的,好讓我們能以法利賽人所不能的方式,去行出吩咐我們行的善工。

我想這就是今日祝文的意義:願上帝的恩典常在前引導我們,在後扶助我們;願上帝的恩典環繞我們,使我們所行的一切,都是出於純潔動機的善工,好讓他人也能被帶入上帝那慈愛的恩典之中。

聖保羅提醒我們,我們都在此同舟共濟。我們都是一個身體——教會——的肢體。是教會這個整體被我們的主所拯救,而不是我們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得救。當我們禱告時,我們的禱告是透過教會獻上的。這就是為何我們個人的禱告能使整個社群受益並得堅固,在我們的禱告生活中勤奮,是堅固教會的有力方式。

作為教會,我們是古代以色列在世上使命的繼承者,正如聖保羅在今早的書信中所說,他懇求我們:「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我們蒙召去做的事,正是法利賽人所拒絕的——那就是彼此憐憫,因為我們深知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失敗。

我們應當鼓勵一個充滿悔改與饒恕的社群,如此一來,當我們確實失敗時,我們能有空間重新站起,再次嘗試。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