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列傳 10月1日 聖雷米吉烏斯
【八世紀的科爾貝年曆(Corbei Kalendar)。高盧(Gallican)和羅馬殉道錄(Roman Martyrologies)。莎霖(Sarum)、約克(York)和赫里福德(Hereford)日曆,安立甘改革年曆(Anglican Reformed Kalendar)。一份古老的聖雷米吉烏斯(S. Remigius)傳記在九世紀前已存在,但後來失傳。蘭斯(Rheims)的欣克馬(Hincmar)提到這份傳記在老人記憶中尚存,他曾試圖尋回,但徒勞無功。由蘭斯的埃吉迪烏斯(Egidius)於565-590年間編寫的摘要,以及維南提烏斯·福圖納圖斯(Venantius Fortunatus)的韻文版本,至今仍存。欣克馬撰寫了另一部傳記,基於福圖納圖斯的詩句,以及他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傳奇材料;此傳記毫無價值。這又被十世紀的弗洛多亞德(Flodoard)所採用。】
聖雷米吉烏斯出生於拉昂(Laon),父母是貴族埃米利烏斯(Emilius)和西麗尼婭(Cylinia)。他的母親西麗尼婭作為一位聖人,出現在10月21日的高盧和羅馬殉道錄中,而敬遷她聖髑則記錄在一些《殉道錄》的4月5日之中。聖雷米吉烏斯的兄弟是蘇瓦松(Soissons)主教聖普林西庇烏斯(S. Principius),也就是聖盧普斯(S. Lupus)的父親。他嬰兒時期的保姆是巴爾薩米亞(Balsamia),在蘭斯教會中被尊為聖人。雷米吉烏斯約出生於435年,並在約公元457年,年僅二十二歲時,因本納狄烏斯(Bennadius)去世導致蘭斯主教職位空缺,而被選為主教並接受祝聖。他的當選,源於一個奇特而生動的事件。當時,他正在蘭斯的大教堂裡,聖品人員和民眾正聚集在那裡選舉主教,一道陽光穿過一個小小的天窗射下,落在他頭上並將其照亮。在昏暗的教堂中,這位年輕貴族被光芒照射的英俊面容在人們面前閃耀,彷彿被上帝標記為他們未來的牧者。他以「一致歡呼的方式」被選中,按著教會法,他為達到可以祝聖為主教的年齡,而有礙於當選,但是,仍被祝聖為蘭斯的總主教。
西多尼烏斯·阿波利納里斯(Sidonius Apollinaris)寫給這位聖人的一封信被保存了下來,信中讚揚了雷米吉烏斯的口才。西多尼烏斯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職業奉承者,但他對雷米吉烏斯能力的描述卻不那麼可疑,因為把他讚美上天並不能得到什麼好處。信中寫道:「有個從我這邊來的人,有事要從奧弗涅(Auvergne)去往比利時高盧(Belgic Gaul);他的目的為何我不知道,對此我也不關心;但我認識這個人。他在途中停留在蘭斯,並在那裡設法從您的秘書或圖書管理員那裡,弄到了一部內容詳實的您的講道手稿,我不知道是買的還是獲赠的,也無論您是否同意。他回到這裡後,對他得到的東西感到非常自豪,雖然他最初是為了轉賣而買下它們,但他像個好市民一樣,沒有那麼做,而是把手稿當作禮物送給了我。所有讀過這些講道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從中獲益匪淺,並努力將大部分內容背誦下來,並進行抄寫。每個人都同意,當今很少有人能寫出這樣的講道。確實,很難找到一個能將材料的組織技巧、表達的選擇和詞語的安排結合得如此完美的人。除此之外,還有例證的貼切性、引證的權威性、形容詞的適當性、修辭手法的文雅(英文:urbanity of the figures)、論證的力量、思想的厚重、語言的流暢以及結尾的閃光點。結構堅固而穩妥,所有句子的組成部分都優雅地結合在一起,風格流暢、優美且安排得當;從不會遇到那些讓讀者念起來拗口不順(英文:tease the tongue of the reader)的令人不快的生硬或無力之處,也避免了那些只能靠舌頭在口中滾動才能發出的粗糙詞語。語言輕鬆地滑向結尾,給人一種愉悅的感覺,就像指甲劃過水晶或紅玉髓(英文:cornelian)一樣,既不會遇到粗糙,也不會卡在瑕疵上。」
「總而言之,我該說什麼呢?我不知道有哪位在世的演說家是您不能輕易超越並遠遠甩在身後的。主教大人,我幾乎認為您會為自己豐富而難以言喻的口才感到驕傲。但無論您作為作家的才華,還是作為主教的美德有多麼輝煌,我懇求您不要鄙視我們,因為雖然我也許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但我知道如何讚美好文章。所以,未來請不要再害怕將您的作品交給評論家評判,因為您知道它們不會有受到尖刻批評或嚴厲指責的危險。如果您不願意主動來滋潤我們的貧瘠,我們知道如何派人監視,並收買他們去偷您的文件夾;到那時,您發現自己被掠奪了,也許才會意識到這場劫掠,如果您現在不願理會我們的祈求和助人為樂的話。」
正如圖爾的格里高利(Gregory of Tours)告訴我們的,聖雷米吉烏斯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熱愛修辭學研究,並因其聖潔而聞名,足以與聖西爾維斯特(S. Silvester)相提並論。據描述,他身材非常高大,有七英尺高,面容開朗,鼻子非常高挺(英文:aquiline nose),留著濃密的黃褐色鬍鬚,步態緩慢而莊嚴。關於他的奇蹟有很多記載,但其來源並不可靠,因為我們沒有聖雷米吉烏斯的原始傳記,也無法判斷其中有多少是後來的傳說。
一位來自圖盧茲(Toulouse)的貴族少女被魔鬼附身,她的父母帶她到羅馬(Rome)的使徒彼得和保羅的墳前,希望能治好她。但無論怎樣祈禱都絲毫沒有效果。於是他們命令魔鬼說出誰才能驅逐它。魔鬼回答說,只有雷米吉烏斯才能把它趕出去。於是,福圖納圖斯說,父母便帶著少女去找那位真福者,而他趕走了魔鬼。三百年後,蘭斯的欣克馬改進了這個故事。他說父母帶著少女從使徒之墓去見聖本篤(S. Benedict),但他也未能驅逐魔鬼,並將少女送到聖雷米吉烏斯那裡,因為他是唯一能完成這項工作的聖人。欣克馬在福圖納圖斯的簡短傳記中看到,少女被帶到「那位蒙福者(Benedictus)」那裡,原文意指雷米吉烏斯,但他藉此機會將故事擴展為一次前往聖本篤的朝聖之旅,以進一步提升聖雷米吉烏斯美德與榮耀的至高地位。為了實現這個我們可謂親眼見證其誕生的寓言,一封據稱是聖本篤就此事寫給聖雷米吉烏斯的信件被偽造出來,可能是在十一世紀。1
另一次,蘭斯爆發了一場可怕的火災。當半個城市都陷入火海時,聖雷米吉烏斯前來救援。他走到熊熊大火前,劃了十字聖號;火焰便後退了。他前進,並繼續劃十字聖號,大火一步步在他面前退卻,直到他將火趕出了一座城門。然後他下令將那座門砌死,並禁止任何人再打開它。許多年後,鄰近房屋的主人想要一個灰坑,就在牆上鑿了個洞,以便把垃圾倒進去。火魔立刻從洞中衝出,殺死了那人、他的妻子、孩子和僕人。
496年,阿勒曼尼人(Allemanni),一個日耳曼邦聯,在萊茵河(Rhine)岸或瑞士邊境騷擾羅馬帝國已有一段時間,他們渡過河,入侵了左岸的法蘭克人定居點。克洛維(Clovis)前去援助他的盟友,並在托爾比亞克(Tolbiac),即現代位於亞琛(Aix)和科隆(Cologne)之間的曲爾皮希(Zülpich),攻擊了阿勒曼尼人。戰況不利,法蘭克人開始動搖,克洛維非常焦慮。根據弗雷德加爾(Fredegar)的記載,他在出發前曾向他的妻子聖克洛蒂爾德(S. Clothild)承諾,如果獲勝,他將轉信基督。其他編年史家說,默倫公爵奧雷利安(Aurelian, Duke of Melun)看到戰局危急,對克洛維說:「我主我王,請只信仰女王,我的女主人所宣講的天國之主。」克洛維激動地喊道:「基督耶穌!我的王后克洛蒂爾德稱你為永生上帝之子,我曾呼求我自己的神,但他們都離我而去;我相信他們沒有能力,因為他們不幫助那些呼求他們的人。我呼求你,真正的上帝和主;如果你賜我戰勝敵人,如果我在你身上找到人們所宣稱屬於你的力量,我就會相信你,並奉你的名受洗。」戰局逆轉:法蘭克人恢復了信心和勇氣,而阿勒曼尼人被打敗,看到他們的國王被殺後,向克洛維投降,說:「請你開恩,不要再讓更多人死亡了,因為我們是你的了。」
克洛維返回後,克洛蒂爾德擔心他會忘記他的勝利和承諾,「秘密地派人」,圖爾的格里高利說,「去找蘭斯主教聖雷米吉烏斯,並祈求他用救恩的話語打動國王的心。」
聖雷米吉烏斯趕忙去實現王后的願望。「聖父」,克洛維說:「我願意聽你的話;但有一個困難。跟隨我的人民不會放棄他們的眾神。但我將召集他們,並按照你的話對他們說。」
國王發現人民比他向主教描述的更為順從或準備得更好。甚至在他開口之前,在場的大多數人就喊道:「我們棄絕會死的諸神;我們願意追隨雷米吉烏斯所宣講的永生上帝。」然而,約三千名法蘭克戰士堅持要繼續做異教徒,他們拋棄了克洛維,投奔了康布雷(Cambrai)的法蘭克國王拉格納卡(Ragnacar)。
聖雷米吉烏斯一得知國王和人民的良好意願,就將當年(496年)的復活節前夕定為洗禮之日。聖洗的描述由欣克馬在他為其著名前任所作的傳記中給出。「主教」,他說:「清晨去國王的寢室找他,以便在他擺脫世俗事務的時刻,能更自由地向他傳達神聖話語的奧秘。國王的侍從們非常尊敬地接待他,國王跑上前去迎接他。於是他們一同進入一間鄰近國王寢室、獻給使徒之長聖彼得的小教堂。當主教、國王和王后在為他們準備的座位上坐下,並允許一些聖品人員以及國王的一些朋友和家僕進入後,這位可敬的主教開始了他關於救恩的教導。與此同時,從宮殿到洗禮堂(baptistery)的沿途正在進行準備;掛起了帷幔和貴重的織物;街道兩旁的房屋都裝飾一新;洗禮堂灑滿了香膏和各種香料。隊伍從宮殿出發;聖品人員手持神聖的福音書、十字架和旗幟走在最前面,唱著讚美詩和聖歌;接著是主教,手牽著國王;他身後是王后;最後是人民。據說在路上,國王問主教那是不是應許給他的天國?『不,』主教回答說,『但這是通往那條路的入口。』當他們到達洗禮堂時,攜帶祝聖聖油(英文:chrism)的會長被人群擋住,無法到達洗禮池,因此祝福洗禮池時缺少了聖油。於是聖主教抬頭望天,含淚默禱。立刻,一隻雪白的鴿子降下,喙中銜著一個裝滿從天上送來的聖油的小瓶(英文:vial)。它散發出怡人的香氣,讓在場的人陶醉其中。聖主教拿起小瓶,將聖油灑在洗禮水中,鴿子隨即消失。國王因這樣的恩典奇蹟而欣喜若狂,棄絕了撒旦及其所有浮華和作為,並要求受洗。當他在生命之泉上低下頭時,『低下你的頭,西甘布里人!』2主教說,『崇拜你曾焚燒的;焚燒你曾崇拜的。』在宣認了正統信仰的信經後,國王奉神聖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聖靈的名,三次浸入洗禮水中,真福主教並以神聖的傅油禮祝聖了國王。」
「國王的姐妹阿爾博弗萊達(Albofleda)和蘭特希爾德(Lantechild)同時接受了洗禮,還有三千名法蘭克士兵以及許多婦女和兒童。」
第一個提到白鴿銜著聖油瓶出現的人是欣克馬,他死於公元882年,比聖雷米吉烏斯晚了三百五十年。福圖納圖斯約在公元570年,即聖人去世後約三十五年,寫了一部他的生平概要,卻對此隻字未提。他記載說聖雷米吉烏斯習慣於用手餵麻雀,在用餐時,麻雀們會在他周圍盤旋,毫無懼色,並停在他的手指上啄食他掌心的麵包屑。這一事件,以及神奇地治癒被附身的女孩和撲滅蘭斯大火的事件,幾乎是他記錄的聖雷米吉烏斯主教生涯中僅有的事件,而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它們是奇蹟。如果福圖納圖斯知道鴿子和聖油瓶(英文:ampulla)的故事,他肯定不會遺漏。這個傳說的形成日期可能是在九世紀。不僅圖爾的格里高利和維南提烏斯·福圖納圖斯對此事保持沉默,就連寫信祝賀克洛維受洗的維也納的聖阿維圖斯(S. Avitus of Vienne)和教宗阿納斯塔修斯二世(Pope Anastasius II)也一樣,如果這件事發生了,他們肯定會注意到。特里爾的聖尼西提烏斯(S. Nicetius of Treves)在他給倫巴第女王克洛多斯溫達(Clodoswinda, Q. of the Lombards)的信中,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個奇蹟,弗雷德加爾也沒有,725年寫作的《法蘭克史》(Gesta Francorum)的匿名作者也沒有。阿爾昆(Alcuin)在他的《聖維達斯特傳》(Life of S. Vedast)中,以及《聖維達斯特簡傳》的匿名作者,儘管都描述了克洛維的洗禮,但沒有一人提到神聖的聖油瓶和聖油。不僅如此,古代高盧彌撒中為聖雷米吉烏斯所作的頌恩,雖然提到了他的許多奇蹟和克洛維的洗禮,卻對奇蹟般的聖油一字未提。圖爾的格里高利,總是熱衷於敘述奇聞異事,卻對神奇的鴿子和聖油瓶一無所知(死於公元594年);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欣克馬的《聖雷米吉烏斯傳》中,該書「基於民間傳說」,之後出現在弗洛多亞德(死於公元966年)和弗勒里的艾莫因(Aimoin of Fleury)(死於公元1008年)的著作中。此後,這個故事變得相當流行。(在夏爾·巴泰勒米的《法國聖徒學年鑑》3中讀到關於聖油瓶奇蹟的段落頗為有趣:「這是世界上最明顯、最確鑿、尤其是證據最充分的奇蹟。」為了給證據加點料,他讓艾莫因生活在九世紀,把死於公元1008年的弗勒里的艾莫因誤認為是活躍於公元888年的聖日耳曼的艾莫因(Aimoin of S. Germain)。)
這個故事的起源很清楚,它是對凱爾特人聖杯(英文:Sangreal)傳說的回憶,並附會到了一位聖人身上。「很快,一隻鴿子從窗戶飛進來,它的喙中似乎有一個金色的小碟,隨之而來的是一股香氣,彷彿全世界的香料都在那裡……一位極其美麗年輕的少女走進來,她雙手捧著一個金色的器皿,國王虔誠地跪下祈禱,所有在場的人也都如此。」此後,聖油瓶和聖油被用於法國國王的加冕禮。它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打破,但瓶子的一個碎片和一滴油被保存下來,現存於蘭斯大教堂(Cathedral of Rheims)的寶庫中。
聖雷米吉烏斯的三封信被保存了下來:一封是寫給克洛維,關於他妹妹阿爾博弗萊達的去世;另一封是在他發動戰爭時寫的,勸告他要仁慈,關心窮人、受苦者和孤兒,並善待和釋放俘虜;第三封是關於教會豁免權的。
聖雷米吉烏斯發現他的教區太大難以監督,於是建立了拉昂教區,並任命了娶了他侄女的聖吉納鮑德(S. Genebald)為主教。根據欣克馬的說法,吉納鮑德在他升任主教後並沒有離開他的妻子,還生下了一子一女。他對此感到後悔,便請來聖雷米吉烏斯,退隱到一個小室裡做補贖,然後被聖雷米吉烏斯恢復了他的主教職位。這位聖人還建立了阿特雷巴圖姆(Atrebatum)教區,後定於聖奧梅爾(S. Omer),並任命聖維達斯特(S. Vedast)主管;以及康布雷教區,也由聖維達斯特管理。
現今仍存留一封聖雷米吉烏斯寫給通厄倫(Tongern)的聖法爾科(S. Falco)的書信。法爾科曾在默茲河(Meuse)畔的穆宗(Mouzon)行使了一些司法權。當時教區的界限並不精確,因疏忽而越界是可能的。聖雷米吉烏斯給聖法爾科寫了一封措辭尖銳、火藥味十足且品味欠佳的信:「如果閣下不了解教會法,那麼在了解它們之前就越過教區界限是不合時宜的。但如果您知道教會的法規,那麼因您的愚蠢而拋棄古代主教們光榮的法令,就更為嚴重和危險了。當心,干涉他人權利時,別失去了自己的權利。」法爾科曾在穆宗舉行過一次祝聖禮。雷米吉烏斯拒絕承認那些在通厄倫教區界外授予的聖職。「我不想讓您不知道,我已經將那些您違反一切規定祝聖的會吏和會長們從他們的聖職中移除了。我不宜承認那些您本不宜祝聖的人。」
聖雷米吉烏斯的另一封信則展現了他更和藹可親的一面。應克洛維的請求,他曾祝聖一位名叫克勞狄烏斯(Claudius)的人為會長。此事存在一些微小的教會法上的不合規之處,但在克洛維在世時沒有人提出異議。但在國王去世後,克勞狄烏斯犯下了一些嚴重性質的罪——顯然是沒有償還債務。聖雷米吉烏斯希望寬大處理他,沒有永久性地將他從職務中革除,而是讓他做補贖,並給予他最終恢復職位的希望。這極大地激怒了三位主教——巴黎的赫拉克利烏斯(Heraclius of Paris)、桑斯的利奧(Leo of Sens)和歐塞爾的狄奧多西(Theodosius of Auxerre),他們寫信給雷米吉烏斯,指責他祝聖了克勞狄烏斯,並在他墮落後如此寬容地處理他的案件,還要求總主教督促克勞狄烏斯向某個塞爾蘇斯(Celsus)償還他詐騙的錢財。這三位主教中有兩位在羅馬殉道錄中。(聖利奧是4月22日,聖狄奧多西是7月17日。)
聖雷米吉烏斯對這些「對他充滿怨恨」的主教們的回答,展現了他作為忍耐和仁愛典範的一面。關於克勞狄烏斯的祝聖,他並未像主教們暗示的那樣收受賄賂,而是在一位智慧且信奉大公教會的國王的迫切請求下祝聖他的。至於他的墮落,尼尼微人(Ninevites)悔改後得到了寬恕,以弗所教會的使者也沒有被趕出他的教區,而是被勸勉要改正和悔改。至於克勞狄烏斯欠錢的塞爾蘇斯,雷米吉烏斯宣稱他完全不知道此人的下落,無論是死是活。最後:「你們寫信說我已進入了我的第二次童年4,這是對一個既未在你們面前被指控,也未得到你們憐憫的人的嘲諷,而非充滿愛意的喜悅。」
這封信可能寫於512年。
有兩份據稱是聖雷米吉烏斯的遺囑被保存下來;較短的那份可能是真實的,但欣克馬給出的那份是偽造的,其目的是為了確保蘭斯教會能獲得某些據稱是聖雷米吉烏斯所購置的產業。
不幸的是,這種不義之舉在中世紀太過普遍。偽造的《克羅蘭的英古爾夫編年史》(chronicle of Ingulf of Croyland)就是為了在其中包含授予修道院土地的特許狀,而這些土地從未真正贈予該修道院。如今在達勒姆(Durham)還存在一些偽造的,關於土地的遺囑,達勒姆的修士們藉此聲稱擁有該郡某些產業的所有權。
欣克馬發現了這份遺囑,也發現了神奇聖油的故事,他還發現了聖雷米吉烏斯的聖髑,並在發現後隆重地將其遷移。宏偉的聖雷米修道院(Abbey of S. Remi)就建在他的聖龕之上。
在大革命期間,聖人的骸骨被埋在鄰近的花園裡,在恢復平靜後,由埋葬它們的人找回。它們現在存放在蘭斯的聖雷米修道院。
另一位傳記作者進一步改進了這個故事。當魔鬼從少女口中出來時,它喊道:「我不是因為你的功績而被驅逐的,哦,雷米吉烏斯!我不是被你的德行趕走的,而是被本篤的謙卑所驅逐。」↩
Sicambrian,西甘布里人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古代日耳曼部落,以驍勇善戰著稱。他們最初居住在萊茵河東岸,曾是羅馬帝國的強勁對手。到了中世紀早期,法蘭克人(Franks)——也就是克洛維所屬的部族——在他們的民族起源傳說中,將自己視為西甘布里人的後裔。在克洛維的時代,「西甘布里人」已經成為了對法蘭克人,特別是其國王的一種古老、詩意且帶有敬意的稱呼。當聖雷米吉烏斯說出「低下你的頭,西甘布里人!(Bend thy head, Sicambrian!)」時,他不僅僅是在叫克洛維的名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於:承認其身份:他稱呼克洛維為其部族引以為傲的勇士祖先之名,承認他是一位強大的異教徒戰士首領。突顯轉變的巨大:這句話的震撼力在於強烈的對比。昔日令人生畏的西甘布里戰士,此刻正謙卑地低下高傲的頭顱,接受洗禮。徹底的歸順:緊接著的「崇拜你曾焚燒的,焚燒你曾崇拜的(Adore what thou hast burned: burn what thou hast adored)」更是點明了這一點。克洛維過去可能曾摧毀教堂(焚燒的),崇拜日耳曼諸神(崇拜的);現在,他必須反過來,崇拜基督信仰,並徹底拋棄他過去的神明。↩
Ch. Barthélery's "Anales Hagiologiques de la France," Versailles, 1863, t. iv. p. 26.↩
英文:"in my second childhood",原文為"Annorum nuncro me esse scribitis jubileum",意指已年過五十,進入禧年。↩